俄乌冲突爆发后,乌克兰面对俄罗斯的强大火力总是处于劣势配资预警网,常规军事力量难以与之正面抗衡。于是,制造材料简单,且成本低廉的自杀式无人机,就成为了乌克兰攻击俄罗斯的常用手段。
近日,乌方就再次用这种方式,对俄罗斯高级军官发起突袭。
从乌克兰特种部队公布的消息来看,其在16日和17日的时候,对库尔斯克州的一段高速公路展开了袭击,主要目标就是要追杀俄罗斯的副司令阿巴切夫,此次袭击导致2人受伤,一人死亡。
那天傍晚,阿巴切夫坐着辆黑色皮卡行驶在库尔斯克州的高速公路上。谁也没想到,乌军的无人机早就盯上了他。第一架无人机像只黑色的秃鹫,从后方俯冲而下,「轰」的一声在车尾炸开。巨大的冲击力直接把车掀得打了个转,挡风玻璃碎成蛛网,车身剧烈摇晃着停在路边。按说这时候车里的人该赶紧逃命,但奇怪的是,车门半天没动静。
展开剩余81%原来乌军的第二架无人机已经跟上了。这小家伙装着红外摄像头,在半空盘旋两圈后,镜头突然拉近 —— 车内热源显示,驾驶员和乘客都还在座位上。乌克兰操控员冷笑一声,直接按下发射键。第二架无人机一头扎进驾驶室,又是一声巨响,火光冲天而起。等浓烟散去,现场惨不忍睹:车顶被整个掀开,车头发动机舱完全变形,轮胎也被炸飞了一个。可让人惊掉下巴的是,车身骨架居然还立在那儿,四个车门虽然扭曲变形,但驾驶室基本保持完整。
阿巴切夫被紧急空运到莫斯科的军医院,医生切开他的作战服时都倒吸口凉气:手臂和大腿的骨头都露出来了,血肉模糊。经过 7 个小时的截肢手术,他总算捡回条命。事后俄军调查发现,要不是这辆皮卡的车身结构够硬,阿巴切夫早就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震碎内脏了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当乌军无人机镜头拉近时,清清楚楚拍到了车头的车标 —— 这居然是辆中国产的长城炮皮卡,只不过俄方给它做了「硬核改装」。
说起这皮卡的改装,俄军也是被逼得没办法。俄乌战场上,乌军无人机像苍蝇似的满天飞,普通车辆根本扛不住。俄军士兵灵机一动,把工厂里的工业传送带拆下来,用燕尾螺丝拧在车身外面。这种传送带里面是尼龙和钢丝编织的,能扛住小型爆炸和弹片。车斗上还装了三个座位,让士兵端着 XD 枪专门打无人机。最绝的是车斗外侧那个像反坦克地雷的东西,其实是个大号烟雾弹,一拉环就能释放 15 分钟的黑色浓烟,能把 200 米内的空域遮得严严实实。
车顶更夸张,密密麻麻装着好几个干扰天线,最小的 50 瓦,最大的 300 瓦。为了供电,俄军直接给皮卡换了大功率发电机和汽车电瓶。整个车头和车顶还裹上了铁丝网,防止无人机直接撞进来。这套「土洋结合」的改装,让原本普通的民用皮卡硬生生变成了「移动堡垒」。
消息传到国内,中国网友都乐坏了:「没想到长城炮在战场上成了救星」「这广告比任何宣传片都管用」。俄罗斯社交平台上更是炸开了锅,有人把爆炸后的车辆残骸截图发出来,对比其他被无人机炸毁的车辆,发现这辆皮卡的驾驶室居然连仪表盘都没完全变形。有军事博主分析说,中国车企在车身钢材强度上确实下了功夫,再加上俄军的改装,才让这辆车在两次爆炸中没散架。
不过这事也让乌克兰挺憋屈。他们本想借着无人机突袭提振士气,结果反而凸显了俄军的应变能力。更让乌方头疼的是,这种中国产皮卡俄军手里可能还有不少。去年白俄罗斯阅兵时,就有长城炮皮卡载着俄军的天竺葵 - 2 自杀无人机亮相。有消息说,俄罗斯从中国进口了大量民用车辆,经过改装后投入战场,既便宜又耐用。
对中国来说,这事虽然火了自家产品,但也带来点小麻烦。按照国际惯例,直接向冲突地区出口武器是大忌。但长城炮是民用车型,俄方买回去怎么改装,中国管不着。不过最近确实有西方媒体在炒作「中国间接支持俄罗斯」,外交部已经多次澄清,强调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始终保持中立,呼吁通过和谈解决争端。
这场无人机突袭也暴露了现代战争的新特点。过去打仗靠飞机大炮,现在拼的是无人机和电子战。乌军的自杀式无人机成本不过几千美元,却能让俄军高级将领重伤;而俄军的改装皮卡,用几十块钱的传送带和烟雾弹,硬生生扛住了价值不菲的无人机攻击。这种「低成本高杀伤」的打法,让传统军事强国都得重新审视战场规则。
现在阿巴切夫还在医院里康复,他的遭遇成了俄乌战场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。有人说这是中国制造业的胜利,也有人说这是现代战争平民化的缩影。但不管怎么说,这场突袭再次证明: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战场上的胜负有时候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 —— 比如一辆经过改装的中国皮卡,或者一枚小小的无人机。
发布于:安徽省广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