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老师总说孩子上课爱做鬼脸,可他明明在认真听讲”“最近总清嗓子,以为是感冒,吃了药也不见好”“写作业时肩膀一抖一抖的,写一行字要停三次”……当孩子出现这些“怪动作”时,很多家长以为是“调皮”“坏习惯”全国最好股票配资平台,甚至严厉批评,却不知这可能是抽动症在发出警报!
抽动症(Tourette综合征)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不自主、反复、快速、无目的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。我国抽动症患病率约为1%-7%,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3-5倍,多数在4-12岁起病。合肥天使儿童医院儿科主任潘四海指出:“抽动症不是孩子‘故意捣乱’,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‘失控行为’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影响学习、社交甚至心理健康!”
一、抽动症的“典型信号”:这些动作反复出现,家长要警惕!
抽动症的症状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,可能单独出现,也可能同时存在,且症状会随情绪、压力变化波动(如紧张时加重,放松时减轻)。
展开剩余59%
1. 运动性抽动:从“小动作”到“全身扭动”
面部/头部:频繁眨眼、皱眉、挤眼、咧嘴、噘嘴、缩鼻、吸鼻子、点头、摇头、耸肩; 颈部/肩部:扭脖子、甩头、耸肩(一侧或双侧交替); 四肢:甩手、握拳、手指抖动、踢腿、踮脚、腹部抽动(如挺肚子); 全身性:跳跃、旋转、下蹲、触碰他人或物体(如摸墙、拍桌子)。
2. 发声性抽动:从“清嗓子”到“说脏话”
简单发声:反复清嗓子、咳嗽、哼声、吸鼻声、动物叫声(如“汪汪”“喵喵”); 复杂发声:重复词语(如“然后然后然后”)、模仿他人说话、突然尖叫、说脏话(秽语症,多见于10岁以上患儿)。
二、抽动症的“隐藏危害”:比“怪动作”更可怕的是心理创伤!
很多家长认为“抽动症就是做怪动作,长大就好了”,但未干预的抽动症可能引发连锁反应:
1. 学习困难:注意力被“抽动”打断
抽动发作时,孩子需分心控制动作(如努力不眨眼),导致听课效率下降; 频繁的抽动(如甩手、踢腿)可能被老师误认为“多动症”,要求罚站或坐角落,进一步打击学习积极性。
数据:约60%的抽动症患儿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),导致成绩落后同龄人1-2个年级。
2. 社交障碍:被嘲笑、孤立,甚至自我封闭
同龄人可能因不理解而模仿、嘲笑孩子的抽动动作(如“看,他又在扭脖子”); 孩子因自卑逐渐回避社交(如拒绝参加集体活动、不敢交朋友),甚至发展出焦虑、抑郁情绪。
3. 身体损伤:长期抽动导致慢性疼痛全国最好股票配资平台
频繁眨眼可能引发结膜炎、干眼症; 耸肩、扭脖子可能导致颈椎劳损、肌肉酸痛; 严重抽动(如撞击头部、咬嘴唇)可能造成外伤(如头皮血肿、唇部溃疡)。发布于:江苏省
广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